【评论】生活在1990年代……
作者:张运榜 发布时间: 2016-07-19 16:37:42
1990年代,是何辉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创作,虽然在80年代末期已经开始学习摄影。准确地说,他是受到他的老师杨元昌当代摄影观念的影响,提着相机走在上海的马路和弄堂,抓拍一些自己感觉的东西。
何辉以他独特的视角,发现并捕捉社会生活的细节。在他的镜头里,呈现出的街头场景、人文关怀、城市线条。他的作品,很多如菜市场一早摆出的蔬菜,新鲜水果,透出老百姓喜爱的“市井烟火”。
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个性,每个城市都深藏这个城市秘密。何辉1990年代的作品,本质上属于纪实摄影的范畴。在一般摄影人眼中,上海纪实摄影题材的资源似乎很少,上海除了房子就是人,没有悠久的历史,也没有名胜古迹。于是,上海一些摄影人不得不舍近求远纷纷走近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西藏、新疆等地创作。但是仔细分析,上海是离世界最近的地方,几乎每一幢房子、每一条弄堂、每一个街道都有一个隐秘而曲折的故事。探究何辉的作品,可用四个字来解读:“真实、平民”,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草根影像,接地气、冒热气、有生气、扬正气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作品吧。
《江南茶馆》组照,让人体味着一种亲近或者亲切之感。想当年,这种茶馆有两个功能。前堂茶室接待茶客,同时还是一个书场。记得我一个同学家里是开茶馆的,我们常常到他家里帮忙拉风箱烧水,主要目的还是偷着听说书。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偷听得是扬州评话“武松打虎”,但是听了一个星期武松还在景阳冈喝酒,其噱头做足,给人吊足了胃口,可见说书人的嘴皮子功夫非同一般。后堂茶馆也叫老虎灶,是为附近居民供应开水的。特别是冬天寒冷的夜晚,煤球炉来不及烧开水,母亲会给我两分钱,到老虎灶泡上两热水瓶开水,一家人洗脸洗脚全靠它了。
我观“江南茶馆”,认为何辉有目的的观察和拍摄,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、他的镜像在文学思维下的叙述并不是一地鸡毛的琐事,而是提升到人生的大角度,具有时代的特征,体现出整个时代与个体的关系,体现在茶客(平民)的生活、茶客的思想。那么,作为纪实摄影的表达手段,我认为必须去掉那种不必要的光影“装饰”,所谓摄影人念念不忘的“艺术创作”。何辉以一种城市文化的浓度与厚度,自觉地给历史留下一点视觉影像。我想,他的这些做法,与摄影界闹得沸沸扬扬的沙龙摄影和“诗情画意”的糖水片是格格不入的。想必,他走这条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,而且还要有一种不破不立的勇气。
“居委会会议”也是我看好一张片子。在我记忆里当年的居委会,好像没有办公场地。居委会干部也只是一些认识一点字,热心为大家做事的妇女担任。有道是你别把居委会里的人不当干部,她们的权力大着呢?说出来吓你一跳:能管你的生死大权。若你不信让我说点给你听听。
那是改革开放之前,我们家里兄弟姊妹多,粮食一直不够吃。每月的二十三四号米桶朝天,无米下锅,到一号买米好有五六天,这当然急坏了母亲。她便会到居委会反映情况,求助。居委会干部就会到家里来检查到底有没有粮食。在我眼里这批居委会干部的阵势、气场了得。她们在家里可以随便翻箱倒柜检查是否有隠藏的粮食。如果确实没有隔夜粮了,她们会掷下一张红票子,对着母亲撂下一句话:“算算吃,晓得伐!明朝买米去。”于是,母亲一边作揖一边道谢,居委会干部看也不看母亲,她们昂首阔步,眼睛看着天花板离去。
当然,到了1990年代初,居委会干部那种排场,那种吆五喝六派头也会让人过目不忘。一只手拿着硬板纸做成喇叭,条条弄堂传出:“夜里开会,老地方。一家派一个代表!”的声音。到了夜里,各家的代表端着一只小板凳来到一块空地,接受“洗礼!”
何辉的这张作品,人文情趣的特点比较多:居委会会议是在弄堂的信息中心——小卖部的门前空地召开;一只高音喇叭还有专人守护;两辆自行车出现在这块地段表明它的“性价比”颇高;最最重要的是参加会议的各家代表,像是霜打的茄子抬不起头来。可以想象,这种会议是大多数是传达上级精神,有多么的无聊就有多么无聊,但碍于情面居民们敢怒不敢言,也不得不参加。对我而言,画面里的内容,让我想起很多故事,一种美好的记忆,一种切肤的遗憾……如果说,一幅摄影作品能勾起观者思绪,能与观者互动,便是成功了。在我看来,一幅照片你别说得过什么金奖银奖,你能得到老百姓的夸奖是最好的奖励。
……
何辉的摄影,聚焦社会的人文景观,看着这些作品,感觉到既有大气磅礴的建设工地,又有细致入微的平民生活。他的作品是纪实,更是真实。真实是纪实摄影的力量、生命、是存在的理由。如何记录真实,用小真实显现大真实。上海纪实频道的刘景錡说得好:“优秀的纪录片是有温度色彩的,是立体的,能够使一个无动于衷的人激动起来,使一个狂躁的人安静下来、思索一些东西这就是优秀纪录片能够得人心的地方。”纪录片和纪实摄影有许多相似的地方,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:真实的纪实摄影或者纪录片,胜过一切虚构的故事片,即是有“美丽的瑕疵”都有其独到的地方和价值。何辉的纪实作品,不但让观众看到熟悉的陌生,了解同时代人的生存状态;还有“历史价值”,它还是国家、社会、家庭的历史相册。无论怎样高估纪实摄影的意义,都不为过。
我们有理由相信,何辉的作品,记录了我们这座城市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变迁。“上海丽人”、“张长李短”、“上海男人”、“童年的游戏”、“时光匆匆”、“刘姥姥进城”等离我们是那么近又是那么远,这些影像在今天来看,依然感动。正因为他的图片如实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,才给我们带来了沉甸甸的历史感,是那么的有力量,又是那么的现代。
世界上第一个登山珠穆朗玛峰的人、英国登山家马诺里在回答“你为什么要登珠穆朗玛峰”的提问时说过:“因为山在那里!”这句话成了名言,激励着无数登山者去追寻自己的梦想。对于何辉来说,促使他继续背着摄影包走进上海的马路与弄堂,是因为“生活在那里。”何辉明白一个道理,生活中隐藏着无数的未知影像,是摄影创作的不竭源泉。
生活在1990年代,何辉的镜头闪动着无数个精彩。